
概要:
2016年 10月13日,青山学院大学大学院国際マネジメント研究科合格。
2016年 10月19日,慶應義塾大学大学大学院経営管理研究科合格。
来自台湾的施昭寧同学,2015年10月赴日仅一年时间,就顺利考取了日本两所私立顶级名校的MBA修士课程。大学本科出身于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经济系的施同学,说起自己的这段考学经历时告诉笔者,“今年四月是最大的转折点。”
“考不上庆应就回台湾了”
施昭寧同学2015年10月刚来到日本时,日语只有N3左右的水平。因为所就读的语言学校的大学院进学班原则上只能每年的4月入学,且对日语水平有比较高的要求,“刚来的半年一直都是在语言学校的综合科学习,每天上半天课,学习的内容也仅限于日语中级阶段的课程,而且班里的大多数同学的目标也并不是考大学院”,因而这半年的学习都很轻松,没有感到什么压力。“那时的生活就是上上课,逛逛街,有很多时间出去玩,”施同学笑着说,那时的生活状态现在想起来也觉得很美好。
“如果一直像前半年那样的状态,现在想想真的很可能考不上了。”施昭寧同学告诉笔者,自己来日本的志望学校一直都是庆应义塾大学的经营管理研究科。“到了今年4月份,我到了语言学校的大学院班,每周多了一节个别指导课,课上日本的老师会给大家讲解大学院的出愿流程,给我们报考建议。”她说,但班上的十几名同学来自蒙古、越南、中国和韩国,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太一样,专业也不同。那时几乎每个人的志望校都是早大庆应之类的名校,而老师在听了大家的话后,都让每一个人不要只把目光放在这几所名校身上,让他们扩大选择范围。但施同学说自己还是只想去庆应,于是就和老师说“庆应考不上就回台湾了”。
“那个时候我还在语言学校老师的讲解下在准备经营学的研究计划书,虽然自己大学是学经济学专业的,但和经营学还是不同的。”语言学校的老师告诉她,大学院入试一般都是有笔试的,一定的专业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此除了上课,一定要自己去买专业相关的书籍学习。“但我完全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学起。”这是当时施同学最大的困惑。
“比起经营学,可能MBA更适合”
施昭寧同学告诉笔者,在她语言学校的班上,有一位中国大陆的同学,是学社会学的,从他那里第一次听到了有许多中国学生都是在塾里备考,然后也是第一次听到了行知学园。“当时完全不知道除了语言学校之外,竟然还有那么多人在塾上课。”
“第一次去行知咨询的时候,最让我惊讶的是情报。”施同学说,自己之前也有在大学的官网上查询入试信息,但行知这边都把每个学校的最新入试信息都做到了表格上,“十分清晰,一目了然”,还有他们自己制作的经营学的相关教材,正是这些全面的情报让她决定报名了经营学半年课程。
施昭寧同学的经营学课程是每周六的早上10点到下午5点,分为经营与营销两门课。作为一个台湾人,第一次在都是大陆同学的班上上课,而且老师也都是大陆人。笔者好奇地问她,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也没什么特别的不同吧,其实我去上课的时候才发现,班上还有一个台湾人,上课的时候大家也没有觉得我们很奇怪吧。另外老师课上的也都很好,理解起来也很容易。不过有时候听经营学的刘老师上课的时候会有点辛苦,上久了会有点困。”施同学开玩笑地悄悄对笔者说,“可能对于大陆的同学完全没有差别,但因为一些专业用语的中文表达和台湾有些有差异,而且他的口音有时候会比较重,对我们台湾人来说听起来有点吃力的缘故吧。”
“班上的同学多数是日语专业的,他们的日语水平都很强”,相比起班上的其他同学,施同学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毕业之后,我的打算是进企业就职,所以说比起经营学,可能MBA会更加适合我,而且我的两年的工作经验,应该对出愿也是一个加分项吧。”就这样,在与“口音比较重”的刘海峰老师进行了详细的咨询后,施同学在专业上最终选择了MBA。
“身边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据施昭寧同学介绍,最初的几节课上,她所在的经营学班上既有想要考经营学的,也有想考MBA的。后来老师根据大家的志愿,单独分出来了一个MBA课程的班级。就大学院的入试而言,经营学注重专业知识的考查,而MBA则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的考查,因而授课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另外,MBA不需要写研究计划书,取而代之的是指望理由书。
“我当时在犹豫既然选择了考MBA,看起来去MBA班上会更好,”但是,施同学说,她和老师聊过好几次后,老师认为比起班上其他考MBA的没有任何相关工作背景的同学来说,她的优势在于实践能力比较强,但是专业知识是薄弱点。加上施同学本身英语水平较好,托福、托业也都有不错的成绩。在经营学班上继续夯实经营、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对将来大学院入试帮助会更大。
在行知老师的“私人定制”下,施同学仍然留在经营学班上紧张地准备着庆应义塾大学大学院MBA课程的出愿。当笔者在采访到施同学进入行知以后的学习状态与之前有什么不同时时,她反复提到了这半年“是一段痛苦的过程”。
“每周去上课其实还好,但主要是身边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施同学这里所指的环境,她表示是一种无时不刻都能感受到的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在这里一起学习的大家,都掌握了同样丰富的入试情报,将来能否被理想的学校录取,可能就取决于某一天比他们多看到的一点知识。
施同学说,这几个月,她重新找回了当年上学时的那种学习干劲,也都没时间出去玩了。在宿舍休息的时候,也会去有意识地看日剧,看电视上的番组,让自己在休息时间也能尽可能多的接触日语。
“今年的考题全变了”
10月10日,第一场考试,青山学院大学国際マネジメント研究科。
这是施昭寧同学,在听取了几位老师的建议和反复考虑后,选择的一所保底校。青山的考试没有笔试只有面试,面试的形式与庆应相似。且因为庆应的考试在10月15日,恰巧在青山考完后的5天后,作为一场庆应提前的“模拟考试”也是极为合适的选择。
施同学说,青山的面试主要是两个部分,第一是基本问题,第二是读日语文章就文章内容设问。在基本问题部分,与所有面试宝典中出现的题基本一致,多是“为什么来日本,为什么选我们学校,为什么选我们专业”等等的简单问题。在第二个部分,教授会给面试者一张内容大概有半张A4纸的日语文章,要求考生阅读并归纳文章的大致内容,或是谈谈自己对文章的看法。
“第一部分的那些面试问题我基本上都有事先准备到,所以觉得不是很难,可能很多人都是在第二个部分的时候遇到了些麻烦吧。”施同学说,在语言学校的课上,经常有这样类似的读文章后大家一起讨论的内容,加上讨论的内容也在塾上课的时候有学习过,因此她觉得整个面试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三天后的结果,也与施同学预想的差不多,顺利拿到了青山学院大学的合格通知书。
10月15日,第二场考试,慶應義塾大学大学経営管理研究科。
与青山考试不同的时候,庆应除了面试,还有笔试的考查。
“今年的考题全变了。”施同学说,之前笔试的题目都是读文章回答问题或写小论文,今年的题变成了两个小时内做9道题,前5道为一道大的逻辑推理题,后4道为图表分析题。“其实前5道的逻辑推理题没有学到过,当时确实很紧张,如果完全答不出来或者是答偏了,肯定很难及格,”施同学说起她的应对策略,“我是先答后面的图表分析题的,这些题目都不算很难,即便是没有专门学过相关知识的学生也可以写出不少东西。但我觉得如果在大家都能答的情况下,能灵活运用相关经营学的理论去答题的话,应该会得到更高的分数吧。而这些理论,以及日语表达,都在行知经营学的课上有学过。”在顺利解答完图表题后,回到逻辑推理题时,施同学说她就已经比刚开始考试的时候心里有底多了。接着经过仔细分析,在大致看懂题目所给出的数学逻辑式后,施同学说把这个逻辑带入经营学上课时老师讲过的很多企业实例后,慢慢地问题也开始逐渐明朗起来。
而庆应的面试,“和青山相比,庆应的教授还是问得会更加深入一点。”施同学说,青山面试的时候被问到的问题自己是都是有准备到的,而庆应的教授当时还问到了诸如“你之前所在公司的优劣势,目前的发展方向以及未来的改革趋势”等非结构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完全没有准备到,当时就只是随机应变回答了一下,也不知道好不好。”不过即使如此,10月19日,施同学还是凭借强大、稳定的发挥,如愿收获到了庆应义塾大学的合格通知书。
寄语
不能简单地说在塾更好还是在语言学校更好,两者其实是一个相互补充的作用。在语言学校要多锻炼自己的日语能力,在塾可以学到更加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备考策略,这些都很重要的。其次,终归自己的努力是最为关键的,给自己的未来规划好明确的目标,然后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断前进。